2022年,由于钢铁需求下降、整体产能利用率有所降低,吨钢综合能耗同比略有增长,重点统计会员钢企吨钢综合能耗为551.36千克标准煤,同比增长0.39%(国家统计局数据为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7%)。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艺技术不断创新,能源利用和数字化水平持续提高,节能提效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范铁军进一步介绍。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扎实成效。首先,厚壁无缝钢管行业10年来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著,大量长期存在的低端落后产能得到出清,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其次,钢铁产能布局持续优化,进一步向沿海集聚,宝钢湛江、首钢曹妃甸等一批沿海钢铁基地相继建设,降低了能源资源获取成本。最后,兼并重组稳步推进,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民营钢企做大做强,国内前10家钢企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已由2016年的35.9%提升到2022年的42.8%,钢铁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二是重点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首先,钢铁行业高效喷煤、高辐射覆层、加热炉蓄热式燃烧、钢坯热装热送等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一键炼钢+全自动出钢”智慧炼钢、绿色洁净电炉炼钢、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能耗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次,中国宝武、河钢集团、建龙集团等钢企在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氢基熔融还原炼铁等革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绿色低碳发展储备动能。最后,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全国首家千万吨规模短流程钢铁集团在四川成立。
三是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目前,钢铁行业广泛应用副产煤气发电,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达到124.7立方米(吨钢节能量约为30千克标准煤),煤气放散率接近于零。先进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技术装备普及率大幅提高,高炉煤气干式余压发电TRT(或BPRT)配备率达99%以上,干熄焦发电配备率达93%以上。超临界煤气发电、烧结余热回收利用、饱和蒸汽发电等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参数煤气发电机组的效率超过43%。2022年,我国钢铁行业余热余能自发电率约为56%,较2012年提高20个百分点。同时,废钢回收利用水平持续提高,2021年废钢比为21.9%,较201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四是数字化助推企业能源管理升级。一方面,中国宝武宝山基地、沙钢、南钢、首钢等企业建设的“黑灯工厂”和智能车间已实现稳定运行,其中宝山基地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名单。按主业在岗职工总数计算,行业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454吨/(人·年)提升到2021年的850吨/(人·年)。另一方面,钢企能源管控中心配备率目前提高到80%左右,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能源及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调度、预测和管理,实现了多工序、多介质等不同维度之间的能源协同平衡与优化利用,提升了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