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钢铁行业面临成本高企、需求偏弱、供给恢复、盈利收缩的局面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这次明确提出今年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确保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这对钢铁行业摆脱当前窘境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助于缓解市场供应压力。今年第1季度,在京津冀采暖季错峰生产、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举办、全国两会召开等限产因素影响下,我国粗钢产量实现了同比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1季度,我国粗钢产量达到24338万吨,同比下降10.5%。3月份粗钢日产量达到284.8万吨,这是在京津冀采暖季错峰生产限制结束半月后复产的结果。如果没有粗钢产量压减政策的硬性约束,4月份粗钢日产量或将上升至300万吨左右的水平。这对目前需求偏弱的市场来说,供应端的压力将明显增大。
二是有助于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用地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市场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下,钢铁行业将在绿色低碳、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而促进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三是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减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出,在粗钢产量压减过程中要坚持“一个总原则、突出两个重点”。其中,“突出两个重点”就是坚持区分情况,有保有压,避免“一刀切”,在重点区域上突出压减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在重点对象上突出压减环保绩效水平差、耗能高、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粗钢产量。这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减量发展。
四是有助于原燃料成本回归理性、改善钢企盈利空间。当前,铁矿石、焦炭价格居高不下,钢企生产成本压力较大。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测算,目前钢企部分品种吨钢毛利润在亏损边缘。原燃料价格回归理性有助于钢企生产成本下移,从而改善盈利空间。
综合来看,大口径厚壁钢管产量压减政策的延续实施,有助于钢铁行业更加良性健康发展。当前,整体钢铁需求偏弱,主要表现在:房地产用钢需求承压;疫情多发、封控加严,下游工程施工进度受到影响,建筑项目采购需求延后;制造业用钢需求也存在下行压力等。在此背景下,粗钢产量压减政策的延续实施有助于市场改善预期、提振信心。
|